首页> 关于鼎和>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 助力保险业降本增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能立大功

助力保险业降本增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能立大功

返回

       

在“双碳”战略和赔付重压的形势下,保险业如何做到降本增效、绿色理赔?

10月21日,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陈文康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采访时表示:“除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业的推广使用也为承压前行的车险业提供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汽车维修成为保险理赔市场的核心产业。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汽车维修尚停留在以更换配件为主的阶段,“小病大修、以换代修、以修代换”等现象屡见不鲜。

而这也造成一种困境。

一方面,这样的维修现象促使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在新配件的制造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可利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较高的新配件价格、汽车零整比和常用配件负担指数,给事故车维修费用的最大“买单者”——保险公司带来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落地以来,保费、手续费双降,而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赔付压力徒增。

其中40%—45%的赔款与配件有关,尤其是在事故中极易受损且零整比不断提升的汽车外观领域配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无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陈文康表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2020年车险保费8245亿元。

暂且按照车险综合改革后车险赔付率达到70%、车物赔款和人伤赔款比例为4:6、理赔的配件费用占到车损的65%来测算,预计每年涉及配件的赔款超2000亿元。

在日常事故中最易受损且最常更换的汽车零部件主要是大灯、保险杠、翼子板、车门“四大外观件”,占比超过60%。按照30%的再制造件更换比率(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制造零部件使用占比超50%)计算,再制造领域至少可以为保险行业减少赔款超过200亿元。

除了破解车险赔付重压难题之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还有助于实现“双碳”战略。

陈文康表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其技术性能和附加值,最终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完成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让资源走向“零浪费”。

在保证使用的同时,再制造产品具有巨大的减排效益。

据陈文康介绍,以车门为例,去年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回收理赔更换车门约80000件,按照公司2.5%的保险市场回收占有率推算,整个市场保险事故理赔总计需更换车门约350万件。

而使用一件再制造车门,与使用新品相比可减少约47kg的碳排放。如果50%的车门使用再制造件,每年可以减排8.2万吨,节约钢材3.5万吨。

“这仅仅是汽车万千零部件中的一个。如果保险市场广泛使用再制造配件,减排将达数百万吨。这些数字说明了‘保险+再制造’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陈文康说。

同时,陈文康呼吁,首先要建立“保险绿色责任延伸”机制。整个保险行业每年的废弃物数以亿计,希望可以建立绿色保险责任延伸的机制,进一步规范损余件的回收和再利用,为国家的“3060”双碳目标贡献行业力量。

其次建议规范回收,同时进行机制引导。

其中包括“事前机制”和“事后机制”。

“事前机制”即通过设计附加条款,针对低碳或使用再制造件提供费率优惠。

“事后机制”即理赔时使用再制造件的话,第二年保险费率不涨或是能获得“绿色折扣”,以此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件。

最后是政策扶持。建议主管部门探索整个保险业的碳积分机制或置换税收优惠、业务优先、评优等,让保险理赔和再制造能够更加紧密结合。

  • 银保监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在上海正式成立 18家财险公司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