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和保险公司优化车险理赔服务的精益之道
深圳市民张轲从公司车库开车出来,不小心蹭到墙壁。车子左侧留下一道长长的刮痕。“哎呀,这下糟了。”他一边自语,一边拿起手机拨通了保险公司的热线电话95393。一周后,他的银行账户就收到了车辆维修的全部8000元费用,付款方正是投保的鼎和保险公司。
“方便,快捷。”张轲用这两个词形容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虽老套,却是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最愿意听到的永不过时的词。谈到优化理赔服务的诀窍,鼎和保险公司车险部只用了一个词:大数据。
时间更快
报案时效从218秒到190秒,理赔金额低于5000元快处快赔
鼎和保险公司客服中心内,话务员们都坐在工位上工作着。挂上耳机,盯着电脑屏幕,口中一边通话手指一边敲击键盘填写信息是他们的“日常操作”。
话务员韩盈盈接到一通来电。对方说,行车时发生了碰撞事故,目前正在现场,希望保险公司派查勘人员前来查看情况。2分06秒后,电话挂断。电脑屏幕上的车险报案记录单已经填写完整,上面包括了车辆、事故、人员等多类信息。
“在这之前我们的效率可没那么高,通话时间长,记录的信息繁多,感觉到客户不耐烦,不愿意配合记录报案信息。现在简便太多了,报案效率提高,节省的时间我们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韩盈盈又想了想说,“对了,最重要的是车险理赔系统升级了。”
鼎和保险公司的数据统计显示,在系统升级前的2017年上半年,报案时效中位数为218秒,如今这一数据减少到190秒,已经朝着行业最先进水平的180秒迈进。“别看这只是30秒时间,对于报案时效这一以秒计量的环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升。”鼎和保险公司车险部副总经理张毅不忘补充一句,“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系统升级的基础在于海量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客服中心负责人王丽姣介绍,报案时效的缩短得益于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与行业先进公司对标,分析大量的客户承保信息及历史报案数据,重新梳理车险报案内部流程,分析找出异常点并针对性改善。以车辆信息为例,从话务员的操作中可以看到,车牌号、车架号、驾驶证、车主等一系列的信息,只要询问其中一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就都能自动显示出来。而关于事发地点的确定,系统链接地图能实现精准定位。
大数据碰上互联网,成为缩短时效的重要手段。系统还实现了报案与查勘这两大业务环节的“一键互联”,数据共享。话务员与客户通话结束后,根据地图定位信息,系统自动匹配负责该区域的查勘员,话务员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信息便传到了查勘员的手机里,完成了调度。
道“工作任务来了”。点开APP,车险报案信息一览无遗。他马上拨通上面显示的报案人的电话,了解有关情况,然后确定是否需要奔赴现场。
近年来,公安部和保监会联合部署全国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各地逐步建立完善处理机制,事故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处理效率明显提高,减少了交通拥堵情况出现,给广大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刘敏所在的鼎和保险公司,就将理赔金额低于5000元的情况纳入快赔范围,“碰到这种情况,我让报案人通过手机给我发几张照片过来,搞清楚事故责任后,就可以传给后台进行理赔了。”根据该公司数据统计,此类事故占比达到30%。也就是说,刘敏这样的查勘员,赶去现场的次数减少了三成。据了解,下一步鼎和保险公司将推出微信公众号客户自助理赔服务,发生事故后报案人通过微信操作,简单、快捷。
质量更高
了解客户心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服务评级从CC级升至BB级
快处快赔之外的70%的车险事故报案,仍旧需要查勘员到场。通过拍照,询问详细了解情况,然后送受损车辆前去修理。
市民陈东生的车子在变道时不慎追尾另一辆车,双方车辆都有明显受损情况。鼎和保险公司的查勘员到场检查后,两辆车都被送去4S店。由于是追尾,陈东生负全责,因此得赔付两车的维修费用。4S店费用清单显示,两车总计维修费用达27000元。他很担忧,“不知道保险公司能不能赔,赔多少”。但就在他把费用清单等材料递交保险公司的当天,就收到了全额赔款。
“真的没想到赔付会这么快。”这位有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此前也投过其他公司的保险,但坦言鼎和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非常高。
质量高还体现在专业技能上。有些事故车辆,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大问题,但里面很可能受损,车险行业称为“隐损”。查勘员通过经验和技术判断后,会建议车主修车。“这就像人生病了,有些病情表面上看不出来,有经验的医生能判断,但为了确诊,还得做个CT。”刘敏打了个比方。
而作为服务业,理解客户心理,让其感到舒服、不厌烦是极为重要的。“理赔前后有一周时间,中间涉及很多环节。其中提醒客户的次数是有讲究的。”鼎和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宋思良拿发送短信举例,“以前每到一个环节就发一次短信,有些环节都是公司内部的,客户不理解,也觉得烦;后来通过反复试验,就挑两三个最重要的点发,效果最好。”
客服中心的话务员们,在与客户的通话中,每一句服务语都是在千万次的沟通中经过字斟句酌、反复打磨的,让语言由书面化、专业化、生硬化变得口语化、通俗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的提问“请问驾驶员叫什么名字?”现在改成“请问开车的是您吗?怎么称呼呢?”“这两句话同样的意思,但前一句像是询问第三者,改后就直接询问对方,无形中拉近了距离。”客服中心王丽姣说。其次,话务员询问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量从开放式提问变成选择式,必要问题数量也尽可能减少,由19个减为13个,其余问题留待查勘员与客户进一步核实确认。
对于事故发生次数少甚至没有的优质客户,鼎和保险公司还推出了一些“小福利”。比如逢年过节快递送出一些车内小饰品,免费为非事故类情况提供拖车、送油等服务。
“我们作为中小型保险公司,更应该以客户为中心,要用心为客户争取更多的便利。”鼎和保险公司车险部总经理梁鑫杰说。中国保监会公布的2017年服务评价结果中,鼎和保险公司从CC级提升三级达到BB级,在同业的对标公司中位于前列。
刘敏无疑是个“用心”的人。从大量的工作数据中,他总结记录下责任区域内的一些车辆事故规律:事故高发时段为上午9至11点;周末比工作日的事故少,但问题处理量却不少,原因是车主平时大多工作忙,只能调用休息时间处理;事故的确存在多发地的,总有那么几个地方经常出事。
他从这些规律研究中,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因此也赢得客户的信任。在处理完一单理赔后,他不会“骚扰”客户推销公司的其他种类的保险,反倒时常遭到客户诸如此类的“骚扰”:“小刘啊,我的车被刮花了,怎么办好呢?”“小刘啊,我给一个朋友推荐了你们的车险,什么时候当面聊聊方便啊?”
“骚扰”不断,但小刘乐此不疲。
排班也要数据分析
鼎和保险公司客服中心话务员们的排班“大有讲究”。
在一般行业认知中,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话务员通常采用三班倒,最多四班倒的排班模式。但这里,每天得排7个班次。一天内这么多班次可不是随随便便确定的,而是数据分析应用的结果。
曾经,客服中心也采用过传统的三班倒模式,但效果不甚理想。由于不同时段来电呼入数量的不同,因此不同时段人员工作量差异明显。“粗放的排法,这一时段多安排几个人,那一时段少安排几个人。但效果还是不好。”共计50余人的话务员队伍,如何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客服中心运营管理室副经理巫小丽为此伤透了脑筋。
去年,理赔系统的升级,大数据的应用为她启发了灵感,“应用大数据,排班不也是关于话务量、时间及人员的函数问题么?”她搜集整理出过去一年内关于话务量和人员数量的各种数据,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从话务量来说,其高峰低谷在一年内有相对应的月份,月内有相应的日期,每日还有相应的时段;从通话内容来看,哪些时段客户咨询的次数多,哪些时段报案的次数多……
客服中心由此制定了7个班次,为保证高峰期话务人数,不同班次之间会出现人员交叉的情况。巫小丽以每天呼入量较高的上午9点为例,“我们在这个时间点实际上安排有两个班次的人员,一个班次从8:00—17:00,另一个班次从8:30—12:00。”
数据是实时变化的,客服中心也会及时跟踪,并据此灵活调整班次。具体到每日的数据,以每半小时为单位进行记录分析。
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智能化排班已经不是问题。巫小丽说,通过输入海量数据,软件就可以实现排班计划,但软件暂无法将话务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加以量化,若要确保服务质量,话务员业务能力的强弱搭配极为重要。“只有人,才最清楚人的能力。所以这班还得人排才行。”巫小丽说。
(刊登于《中国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