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识别虚假保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一、案例简介
某日,机构收到客户反馈,客户张先生表示已购买我公司的车辆保险,然而机构工作人员在通过车牌号、发动机号以及被保险人的身份证号码等多条信息查询时,未能检索到相应的保单信息。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与张先生沟通中,得知他是通过微信添加了一位名为“某某保险的L业务员”的微信好友,并在该业务员处购买了我司的车险产品。他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直接向该业务员支付了车险保费,而非通过我司提供的正规支付渠道进行实名制缴费。我司通过保单号查询,发现该保单号属于我司2023年度某单位车辆的保险单。显而易见,该保单是仿照我公司其他车辆的电子保单进行修改伪造的虚假保单,迹象相当明显。张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虚假保单”的骗局,但为时已晚,已支付的保费无法追回。
二、案例分析
1、低价诱惑:不法之徒经常利用“低价”作为诱饵,诱使消费者购买虚假的保险单。
2、伪造保单:一是“无中生有”,不法分子假扮保险公司,制作与真实保单在格式、外观和内容上极为相似的虚假保单,以此误导消费者进行投保。实际上,这些假保单在保险公司的数据库中是不存在的。二是“偷梁换柱”,不法分子在复制真实保单的格式、外观和内容的同时,盗用真实的保单号码等信息。尽管这些保单在表面上看似可查,但其投保人/被保险人信息、保障范围等关键数据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3、利用消费者的懵懂:不法之徒利用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缺乏了解以及风险意识不足的弱点,诱使消费者购买虚假的保险单。
4、保费并非直接向保险公司缴纳:不法分子常常诱骗消费者将保费预先转入其个人账户,声称由其向保险公司代缴保费才可以享受保费优惠。
三、案例启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业务由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警惕“虚假保单”的骗局,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守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应选择保险公司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线下营业网点等正规渠道,切勿轻信网络平台、社交软件等渠道发布的虚假广告。
2、看资质:在保险消费前,消费者可以要求保险销售人员出示工作证、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其从业资质的材料。同时,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前往销售人员办公场所、营业网点、从业环境辅助判断资质情况。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的“许可证信息查询”模块,查询保险公司的许可证情况,辨别企业是否真正拥有保险经营资质。
3、核实保单真伪:购买保险后,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官方渠道核实保单的真伪,确保保单真实有效。
4、保留相关证据:保留好保单、缴费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广大消费者可利用闲暇时间学习金融保险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保险消费习惯,并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务必通过正规途径缴纳保费,切勿将保费交付给非保险机构的个人或企业。同时,坚持审阅合同,投保前应详尽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充分理解保障内容后再行缴费。
投稿|广西分公司:梁潇、邓志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