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论是农民工、大学生白领,还是金融高材生、专业的投资人,都容易作出非理性的金融消费决策。或认识不到风险的严重性,盲目相信宣传;或即使有一定的投资经验,也会因为高额利润的诱惑而盲目投资;或坚信自己不是庞氏骗局最后一棒,盲目乐观,从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并有不断更新延续之态。由此,金融消费者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一一指出并加以改善,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尤为重要。
一、消费风险现象
(一) 风险意识不足
对于金融投资,要谨记收益越大、风险越大的道理,时刻敲响“你惦记着别人的利息,别人惦记着你的本金”的警钟。目前存在消费者对金融产品不熟悉,不具备分辨风险的能力。在最初便已分辨出其投资背后的风险,却存侥幸心理,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估计不足,还是难逃利益大幅受损的结果。
(二)非理性消费观
一般性的非理性消费,对于个人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若其与金融相结合,如贷款消费、信用卡套现等,则后果通常严重。常见现象是大学生,平稳地毕业、进社会、找工作,可却因不理智的消费观念,在不良校园贷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步人歧途。身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一定要在这纸醉金迷的社会中保持理智,切忌攀比心理和奢靡之风,谨防类似“微信美女等“合情”利用人心理的“合法”金融诈骗。
(三)金融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工金融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金融盗窃的严重后果,为了获取小小的利益,借用自己的银行卡给他人使用,借用手机号码给他人使用,借用身份证信息给他人使用等,引发了金融消费的风险存在。
二、如何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
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任务,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教育机构以及消费者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 建立全面覆盖的金融教育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纳入金融知识,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培养公民的金融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开设金融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金融产品。
(二) 加强金融机构的金融教育责任
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附带相关的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材料。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定期举办金融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金融机构要定期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不断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构建专业的金融知识普及人才队伍。此外,金融机构可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一线教师的交流,定期开展研讨会,促进金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可开设金融教育奖励基金,以鼓励工作出色的人才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建立金融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
定期对金融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公众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金融教育策略和内容,确保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四)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普
大学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才培育中心,且很多大学生将是社会建设发展中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普及正确金融消费观的培育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远不能跟上互联网金融新型模式飞速发展和更新的步伐,教育部与学校应大力推动金融教学改革,并鼓励老师结合社会各种案例进行教学。一方面,教授大学生必要的金融常识,不至于陷入各类金融诈骗及投资陷阱中;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融消费观,以期其未来能够理性参与金融市场
(五) 集中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普及工作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尚不平衡,不同人群之间所拥有的金融知识差距巨大。案例五的农民工,其学历可能只有小学或初中,根本未曾接触过相关的金融及知识教育。同理,农村孤寡老人也极易成为不法分子开展传销活动或金融诈骗的目标。相关金融机构及社会公益组织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空巢老人等金融市场弱势人群的教育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专项活动,以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总结
教育无处不在,通过多维度、多途径,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群体,根据消费者的整体特征开展不同方式的消费者金融教育,持续提升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同时提高消费者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消费者主动学习和了解金融知识,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提醒消费者关注金融市场的动态和风险,做出明智的金融决策。
(广东江门中支 余慧雯)